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数字经济研究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企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周十同;王晓丹;石玉堂;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正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2000—2023年企业层面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系统考察了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显著增强了产业链韧性,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机制识别结果表明,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主要通过成本控制效应、内部控制效应与持续创新效应等内在路径推动产业链韧性的提升;(3)异质性分析显示,该促进效应在非链长制企业、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且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的区域,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更加突出;(4)拓展性分析表明,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产业链韧性提升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11期 v.45;No.430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3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解锁数据潜能:公共数据开放如何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

    高洋;文思舟;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产生重大影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采用政府陆续开通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准自然实验,基于城市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公共数据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分别通过关键技术突破乘数效应、创新资源配置乘数效应与产业转型升级乘数效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且这三者之间存在链式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而且公共数据开放弥补了城市初始创新基础和数字基础的不足,为“落后”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研究还发现数据要素能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数据开放、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25年11期 v.45;No.430 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金融研究

  • 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刘喜和;卢文鹏;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展,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战略选择。本文以工信部认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其相关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考察工业互联网平台对“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显著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的协同发展,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且政府数据要素共享在其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提高企业数据要素水平和风险承担能力两个渠道,提升了“科技—产业—金融”的协同发展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营商环境指数高的地区,上述效应的表现更强。本文厘清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科技—产业—金融”协同进化的机理和效应,定量分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纵向价值和横向价值,为深刻认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的价值功能和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2025年11期 v.45;No.430 4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行政垄断规制与企业资本跨区流动

    王朔;熊凯军;邓国营;

    资本跨区流动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而行政垄断引致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严重制约了企业资本要素的跨区流动,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此,本文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出台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分析行政垄断规制对企业资本跨区流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行政垄断规制促进企业资本的跨区流动,且该效应在国有企业、高进入壁垒行业和政策执法力度强的地区更明显。机制研究表明,行政垄断规制通过打破区域层面的政府干预与地方保护,降低企业层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强化市场竞争,进而促进企业资本的跨区流动。进一步,行政垄断规制同时促进了本地资本外流和外地资本进入,实现资本跨区的双向流动。本文不仅丰富了行政垄断规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同时也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构建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11期 v.45;No.430 6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济问题研究

  • 地权稳定与农村劳动力再配置——兼论农业生产率筛选效应

    周京奎;程伟;吴晓燕;

    地权稳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深入研究地权稳定对农村劳动力再配置的影响,并考察农业生产率的筛选效应。研究表明,地权稳定显著促进农户外出非农就业,且对农业生产率较低的农户促进作用更强,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合理配置。机制分析表明,地权稳定政策通过提高农户土地转包租金收入补充农户外出“启动资金”,减少农户年末经营耕地面积从而缓解农户进城“后顾之忧”,两种作用机制在生产率更低的农户中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交通不便利、土地平整度高以及镇政府所在地的区域,地权稳定政策的促进效应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外流还存在“离土不离乡”现象。据此,地权稳定在农业生产率筛选机制作用下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多维影响,丰富了地权稳定与农村劳动力再配置的相关研究,为优化城乡劳动力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依据。

    2025年11期 v.45;No.430 7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分类改革降低了国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吗?

    赵放;宋健;

    分类改革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以分类改革强化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2009—2023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分类改革对国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特定功能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对竞争类国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效应更强,高管薪酬激励和市场化进程推进均能显著增强这一政策效果。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分类改革能够通过优化治理结构、矫正资源错配和硬化预算约束进而降低竞争类国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类改革对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效应在地方所属和政府干预较强的竞争类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研究结论丰富了分类改革的经济效应及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为分类改革如何激发国有企业活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2025年11期 v.45;No.430 9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理论探索

  • 决策频率、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效果——基于混频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分析

    李铭乐;杨光;王于绮;

    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复杂性的加剧对央行如何实施逆周期调节提出了挑战。央行的决策频率决定了逆周期调节程度的大小,然而鲜有理论模型刻画这一关键变量。本文构建一个混频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以识别货币政策决策频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引入决策频率后,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内生于货币政策决策频率,当货币政策决策频率低于个体决策频率时,菲利普斯曲线的传导效果减弱,政策效果减弱;第二,基于中国数据与贝叶斯方法,本文估计我国货币政策相对于家庭或厂商的决策频率为0.84,决策频率以及政策力度都处于稳健水平;第三,在不同的政策安排下决策频率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也不同,承诺型政策的效果不受决策频率影响,而相机抉择型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决策频率。

    2025年11期 v.45;No.430 11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